农门状元 第502章 李治谈兵

小说:农门状元 作者:山的那边 更新时间:2024-03-21 20:57:14 源网站:全本小说网
  回乡之前,七郎去相熟的朋友家里辞行。

  首先去的,就是太子东宫。

  太子出钱新铸的火炮这回没有炸膛,可是射程和威力远远不及预期……还不如投石机呢,真的是造了个鸡肋。

  火器署上下都感到惭愧,发誓迎难而上,非得造出更强大的火炮来!

  幸好,太子并没有责怪。

  七郎再次提及火炮的事,太子和煦地说:“历来军器监改造兵器,都不是一时之功,你不必着急,交给火器署研究就是,不影响你去辽东。”

  七郎赧然:“多谢殿下体恤,您真是通情达理的英明之主!火炮的威力,一时不如投石机,但在战场上,或许也能有出其不意的作用。受造价所限,可以先铸几尊用于守城。”

  太子微微颔首,对此不是很感兴趣。

  花点钱支持赵七郎做火炮,成了最好,不成也无伤大雅。

  至于武器,如今大唐的武器,已经领先四方了,但打仗从来不仅仅是武器的问题。

  太子最近在研究一个事,我朝原来的府兵制,各地征召百姓服兵役,服役三年、五年回乡,又换一批兵丁……

  这样的好处,是边将根本来不及熟悉麾下士兵,就又换了一批人,不用担心“兵随将走”,边将没力量造反。

  但随着我朝疆域的扩大,仍然用府兵制,就会有一些弊端……比如从山东、江南征召士兵到安西,路上都花掉小半年了。

  能不能将轮流服兵役的府兵制,改为募兵制,固定驻防?

  思索了一会儿,太子向七郎提出了这个问题。

  ……赵七郎虽然年轻,但总有出人意料的见解。

  七郎听了,悚然一惊……藩镇割据!

  原来唐玄宗时期才开始的募兵制,在“高宗”这里就有了苗头。

  谁说“高宗”懦弱不通军事的?

  他所认识的太子,分明是个心思特别深远的人!

  而这个人,也只跟自己年岁相当而已!

  “殿下,您说的是募兵制。”七郎斟酌着回答,“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一来固定的军队肯定比临时征召的要有战斗力,二来边疆冲突多,也省得府兵来回征调的时间。”

  太子只是随口一问,没想到七郎一听就明白,神色郑重了几分……赵七郎不愧是状元之才。

  七郎接着说:“但是,募兵制下,将领和士兵相处的时间从几个月变成几年甚至十几年,对于足够有能力的大将来说,这是朝廷的军队,还是自家的军队?”

  “到最后,士兵只知将领,不知朝廷,这……”

  太子神色凝重,点头:“我所顾虑的,正是这点。”

  所以,他也只是一个想法而已。。

  但是,随着疆域的扩张,朝廷对遥远边疆鞭长莫及、力不从心,这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。

  七郎想了想,话锋一转:“府兵制的基础,是均田制。百姓能分到田地,就有了根基。为了家业和家人,都愿意去服兵役。因此,土地是府兵制的基础。假如土地兼并严重了,府兵制的根基也被废了。”

  “到时候朝廷征兵,就可能是‘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’,百姓逃窜,无兵可征,就不得不用募兵制了。”

  这似乎是一个死结。

  所以有人说,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,没有安禄山,也会有其他人。

  “如之奈何?”太子皱眉问道。

  募兵本来是他的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,却被赵七郎说得越来越让人心惊。

  七郎回想了一下,宋朝解决募兵制的缺点,采用的方法是频繁调动将领。

  既然军队不好调,那就调将领!

  其次就是不给地方留多余的军资,需要的时候再从朝廷调拨,绝不给地方养兵自重的机会。

  七郎把这两点说了,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:“如此一来,将不知兵,兵不知将,军队战斗力会大大削弱。”

  太子沉吟半晌,叹道:“孤知道了,此事从长计议。”

  心中却坚定了打击士族的决心……先把府兵制的基础给维护好!

  今日一谈,似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收获,但太子对七郎更亲近了几分……世上能跟自己一样有远见的不多,赵七郎就是其中一个!

  太子表面温厚宽仁,心中却装着整个天下,不仅是大唐的天下,也包括四夷邻邦!

  七郎也很高兴,提前将府兵制和募兵制的隐忧说出来,如果能未雨绸缪,是不是能让盛世更长久些呢?

  至于太子的心思和志向,他一点也不意外……

  历史上的高宗,就是一个心怀四方的猛人:“最近似乎没什么事?正好天气凉了,听说林邑国有珍宝,稻米一年三熟,顺手去把它灭了吧!”

  喜欢农门状元请大家收藏:(qbxsw)农门状元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小说栈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农门状元,农门状元最新章节,农门状元 全本小说网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